论及说法 如何准确认定违规兼职取酬行为
兼职行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经济活动,但党员领导干部违规兼职行为容易破坏公平竞争环境,扰乱经济秩序,不利于党员领导干部秉公办事,容易诱发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有些违规兼职取酬问题表面上是经济问题,实质上是权力寻租或权力变现的“过墙梯”。实践中,违规兼职取酬问题由于其所具复杂性、隐蔽性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一直是纪检监察工作的难点问题。本案例从违规兼职取酬的主要表现形式、认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何把握“权力兼职”和“技术兼职”的界限等方面进行阐述,有利于精准认定和恰当处置违规兼职取酬问题。
刘某,中共党员,历任A省B市市政府办公厅接待办主任、办公厅副主任、巡视员,长期负责B市政府对教育、医疗、卫生等系统的联系协调工作。2017年12月,刘某从市政府办公厅巡视员岗位退休。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刘某未经组织批准,分别在A省C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D人寿(B市)总医院有限公司任顾问,并领取报酬166.2652万元。
本案例中,对于刘某退休后未经批准,到其原任职地公司担任顾问并领取报酬的定性问题存在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刘某退休后发挥余热,利用其担任市政府办公厅接待办主任、办公厅副主任期间培养的个人沟通协调能力,担任医疗企业的顾问,付出了个人的劳动,其行为不构成违纪。
经研究,我们同意第二种意见,刘某的行为构成违纪,适用《条例》第九十六条规定。
违规兼职取酬案件一直是纪检监察工作中疑难复杂案件的常见典型代表。兼职取酬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对行为人兼职取酬行为是否违规的精准认定是办理此类案件的最大难点。
(一)精准把握违规兼职取酬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党员领导干部违规兼职取酬,从行为表现看,根据《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等规定,实质上应当包含“违规兼职”“违规取酬”“违规兼职取酬”三种违纪情形,党员领导干部只要违反其一,其行为均可能构成违规兼职取酬问题。从违纪主体看,可以分为公务员违规兼职取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违规兼职取酬和国有企业人员违规兼职取酬三类;党员干部违规兼职取酬和非党员干部违规兼职取酬。从违纪时间看,违规兼职取酬可以分为党员干部在职违规兼职取酬和党员干部退(离)休后违规兼职取酬两类。
在纪检监察实践中,违规兼职取酬的行为一般有如下表现形式:一是传统型。行为人本身具有禁止兼职的身份要求,但未经批准,在企业、人民团体、社团、协会等组织内兼任职务的,或从本职岗位退休后,继续兼任在职期间经组织批准兼任的职务并领取相关薪酬的。本案例中,刘某未经批准,退休后到其任职城市医院公司担任顾问并领取报酬的行为就属于传统型的违规兼职取酬。二是挂靠资格证书型。如未经组织批准,将个人在本职单位没有实际需要的某项专业资格证书挂靠某设计单位,供其用作申报和维护某方面资质,并领取“挂靠费”。违规“挂证”行为还可能涉嫌违反国家相关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本案例中,刘某的国家二级注册建筑师证书虽然是其个人通过努力获得的,但其违规“挂证”获得报酬的行为应当属于违规兼职取酬。三是领取固定课酬型。根据相关规定,党员领导干部接受相关单位邀请,经组织批准,不定期到相关单位进行授课并领取劳务课酬,这属于符合规定的劳务行为。但是,行为人未经组织批准,固定接受某学校的长期聘用,作为学校开设固定课程的教职人员进行教学活动并领取相对固定的报酬,行为人的上述行为则属于违规兼职取酬。四是违规兼任公司独立董事型。行为人未经组织批准,担任相关公司独立董事,或者经组织批准担任公司独立董事但利用独立董事身份违规获取报酬的。有些党员领导干部,未经组织批准,到相关企业担任独立董事并领取报酬的行为,一般情况下首先考虑构成违规兼职取酬,情节严重或有其他问题的,甚至可能涉嫌受贿等违法犯罪。
(二)办理违规兼职取酬案件需要注意的问题
办理违规兼职取酬案件的难点在于如何精准界定违纪主体和违纪行为性质。
一是事业单位中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取酬问题。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事业单位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如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符合相关规定,经组织批准,可以到企业挂职、任职和兼职,并领取相应的报酬。实践中,应准确区分鼓励人才和智力流动的“技术兼职”,与党员领导干部违规兼职取酬的“权力兼职”,不能搞“一刀切”。
二是国有企业中一般人员兼职取酬问题。根据《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第五条的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无论是否为党员,未经批准不得兼任本企业所出资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介机构的领导职务,经批准兼职的,不得擅自领取薪酬及其他收入。国有企业非领导班子成员违规兼职取酬问题,目前尚无具体统一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国有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以外的对国有资产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其他人员、国有企业所属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参照该规定执行。实践中还可结合行业或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予以认定。
※※本文摘自中国方正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的《论纪说法2022》一书,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