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乡村治理成效的根本保障,是建设文明乡风、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近年来,鲁山县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深耕乡村法治沃土,让法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各领域,用法治助力村美、业强、民富、居安,以良法善治赋能“生态文化美丽富强新鲁山”的发展愿景。
全方位推进治理 夯实乡村振兴平安基石
东许庄村位于昭平台水库沿岸,蓝莓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011年,河洛农业有限公司计划与东许庄村签订蓝莓种植合同,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采取群众土地入股、利益分成、劳有所酬的办法,流转土地400余亩种植蓝莓。但由于当时省内没有试种成功范例,部分群众表示反对。
为此,东许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里“法律明白人”现场对合同条款进行逐条解读。最终,大部分村民代表赞成,村里最终签订了蓝莓种植合同。2013年,蓝莓试种成功,蓝莓产业从此在东许庄村生根发芽,发展壮大。
2021年,东许庄村的蓝莓以“鲁山蓝莓”之名入选全国第二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在东许庄村的公开栏上,村级经济收支明细表、最低生活保障名单及补贴等涉及村级集体经济、集体财务收支、村集体资产处置等群众关心的重要事项一目了然。
自2021年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以来,东许庄村把贯彻落实“四议两公开”作为法治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努力构建乡村良法善治的新格局。
像东许庄村一样,在鲁山县广大乡村,村两委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已成为习惯和自觉。
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鲁山县加强对村两委干部的法治素养培训,建立村(居)法律顾问制度,培育4569名“法律明白人”,切实增强村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基层事务的能力。
为健全乡村治理体系,鲁山县引导村民主动参与依法修订完善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并邀请法律顾问共同参与,严格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流程和公开制度。围绕乡村治理难点、痛点、堵点,鲁山县积极搭建依法议事平台,推动乡村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全要素精准普法 推动法治理念落地生根
2月6日,洛阳市青年曲剧团在磙子营乡柳林村倾情演出。磙子营司法所借此有利时机,开展精准普法活动,为传统文化活动增添法治元素。
“八五”普法以来,鲁山县司法局多管齐下,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不断提升村民法治素养,切实满足村民法律需求,让村民看见法治元素、听见法治声音、获得法治服务、受到法治保障。
利用春节假期、村两委换届、农村庙会等时间节点,鲁山县司法局积极组织开展“法律进乡村”“普法赶大集”等法治宣传活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耀河山》《高歌宣传民法典》等10余部普法坠子在全县25个乡镇(街道)广泛开展巡演;鲁山县法院巡回审判实现全覆盖,并探索假日法庭、田间法庭等做法……
“八五”普法以来,全县共开展法治文艺进乡村巡演活动、送法进乡村集中宣传活动50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惠及群众20余万人。
全链条法治服务 护航乡村经济行稳致远
为妥善化解一起土地租赁合同纠纷,3月19日上午,律师梁冰洁作为四棵树乡张沟村的村(居)法律顾问,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召开专题研判会议,为纠纷化解提供精准法律服务。
村(居)法律顾问深度参与乡村基层治理工作的鲜活案例已经不胜枚举。目前,鲁山县共有109名律师参与555个村(居)法律顾问工作。
近年来,鲁山县司法局着力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发展,积极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形成了上下贯通、各有侧重、功能互补、整体联动的公共法律服务“主干线”。
2024年3月,鲁山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被授予“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守好村集体“三资”钱袋子,才能走好乡村振兴新路子。2024年,鲁山县开展农村经济合同专项监督清理“回头看”,村(居)法律顾问奔走于全县各个角落协助村居规范、清理村集体经济合同,累计整改规范合同1921份,累计追收上缴“三资”账户资金217.45万元。
为把乡村产业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全方位保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鲁山县司法局积极对接食用菌、葡萄、蓝莓、血桃、酥梨等乡村特色产业企业,构建“司法所+企业+专职调解员”的一体化便民服务网络,把调解工作与产业链紧密相连。
法治护航,久久为功。鲁山县司法局将持续创新法治服务举措,以法治之力滋养乡村振兴沃土,让法治之花在新农村道路上绚丽绽放。
来源:河南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