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平顶山市司法局!今天是:

| 繁体 | 网站已支持ipv6

从特色盆景到满园“枫”景 ——叶县村级特色品牌调解室建设侧记

发布日期:2025-05-18 来源: 浏览次数:

几个人围坐在古老小院里的桐树下,喝着热气腾腾的茶水,闻着偶尔飘来的麦香,这样惬意的“画风”出现在矛盾调解现场,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近年来,叶县依托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县域特点,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村级品牌调解平台(简称品牌调解室)——“‘豆’好商量阳光调解室”里党建引领谱新篇,“麦田评理堂”里闻着麦香解心结,“小辣椒调解室”调解员在田间地头化干戈,“红石榴明理堂”里促成和解平怨气,“冰融谈心聊天室”里耐心沟通消隔阂……一起起矛盾在和谐的氛围中悄然化解。

 

  基础实,百姓安;一域治,天下安。

 

  这些根植本土、各具特色的品牌调解室,通过精准对接群众诉求,筑牢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展示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魅力,叶县品牌调解室涌现出的众多基层治理经验,也正由一个个特色鲜明的零星盆景汇聚成满园枫“景”,构建起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办事处)、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新格局。

 

  1 党员先锋 锻造品牌调解红色引擎

 

  叶县仙台镇大李庄村,四周被麦田包围着,一所古老的小院门口挂着“麦田评理堂”几个字,王秀花正在调解一起矛盾,在王秀花的前面,摆着“党员先锋调解员”的牌子。

 

  不一会儿,小院里传来了王秀花爽朗的笑声:“这件事情就到此为止,以后你们还是相亲相爱的好婆媳。”一起婆媳矛盾在这里得到了化解。

 

  原来,有村民反映,一对婆媳吵了起来,村里就把这个调解的任务交给了既是党员,又擅长调解家事矛盾的调解员王秀花。

 

  坐好后,王秀花先给婆媳两人沏上一杯绿茶,安抚了双方情绪,在微风送来的阵阵麦香中,婆媳情绪逐渐稳定下来。

 

  王秀花不急不躁,先耐心听双方诉求,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耐心劝解,最终婆媳在说笑中和好。

 

  “我是党员,群众对党员有天然信任感,每次调解前,我都主动亮明党员身份,同时也说明我的责任!”王秀花指着胸前的党徽说。

 

  基层善治,关键在党。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办事处)、矛盾不上交’的目标实则考验的是各级党组织的综合战斗力,全县政法各部门要坚持人在哪里、党员在哪里、基层党的建设就推进到哪里”——这是叶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常娇峰对政法部门党建工作的要求。

 

  按照这一要求,叶县在村级品牌调解室建设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县委办公室制定下发相关文件,建立村级特色品牌调解室。县委政法委牵头推动村级特色品牌调解室建设工作。司法行政部门指导村级特色品牌调解室在建设上更加强化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感,弱化条条框框的流程要求,切实把调解室打造成“化家庭矛盾、解邻里纠纷、促社会和谐”的“主阵地”。乡镇(街道)帮助村(社区)建好“家门口”说事儿的地方。政府行政部门不过多对村级调解室进行干预,最大限度把调解室自主使用权交付村(社区)管理使用,真正发挥村级自治属性,实现“矛盾不出村,纠纷不上交”。

 

  “特色品牌调解室不仅调解矛盾,也是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叶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温卫杰说,要将党小组建在调解工作最前沿,由党员调解员担任组长,推行“调解工作开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的工作模式。

 

  在叶县,像王秀花这样的“党员先锋调解员”有260余人,通过“晒成绩、查问题”每季度评比先锋模范,组织党员调解员开展“法治+党建”微宣讲活动,组建“乡贤五老”特邀调解员队伍,引领800余名老党员主动亮明身份,佩戴党徽参与调解、政策宣传等事务,促进村情稳定、邻里和睦,形成“党员带头、乡贤协同”的示范效应。

 

  通过品牌调解室的建设,叶县探索出了党员调解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常态长效机制,不断织密人民调解的最基层党组织网络,推动党建工作与人民调解工作深度融合,使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不断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2 “一村一品” 推动特色调解遍地开花

 

  以“情理”安抚心结,以“法理”化解矛盾,“懂理堂调解室”是田庄乡东李村在叶县司法局的指导下,打造的村民自治议事场所,村里面涉及土地纠纷、家庭矛盾、乡风文明等大事小情都可以拿到这里说一说、议一议。

 

  “我们农村人祖祖辈辈基本上都生活在同一个村庄,大部分人不是邻居就是亲戚,好多矛盾其实就是鸡毛蒜皮的事儿,把‘理’讲清楚了,事情也就解决了,在村里设立调解室,起名‘懂理堂’,就是结合我们东李村的村名,突出东李村的特色,希望矛盾双方能够敞开心扉,以理促和。”东李村党支部书记李富清说。

 

  王三寨村位于廉村镇西南部,该村结合辣椒产业,打造“小辣椒品牌调解室”,“小辣椒调解室”的主要调解员有3名,她们都是40岁以下,具有一定学历、性格泼辣的女性,她们在调解中适当运用法律知识,实现调解与普法深度融合,促进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在邓李乡妆头村,村委会依托村内千年银杏树这一景观,打造了“银杏树下话家常调解室”,并成为村民自治议事场所。

 

  马庄乡利用民族混居的特点,设置了“红石榴明理堂”;辛店镇大竹园村利用返乡成功人士多的特点,高标准打造“乡贤工作室”;常村镇栗林店村突出以真心换真情的调解原则,设立了“真情调解室”……

 

  截至目前,叶县共打造村级特色品牌调解室82个,实现全县18个乡镇(街道)品牌调解室全覆盖,化解矛盾纠纷350余件(起)。

 

  从“麦田评理堂”到在“小辣椒调解室”,从“红石榴明理堂”到“乡贤工作室”,再到“银杏树下话家常”调解室……叶县品牌调解室“一村一品”遍地开花,形成了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值得宣传推广的经验,激活了基层高效解纷的“动力源”。

 

  3 暖心交流 奏响司法为民和谐曲调

 

  潘某站在自家的新房前,笑着对正在粉墙的师傅说:“国庆节前我就能住进来了!”

 

  潘某和哥哥因为建房产生矛盾,在叶县昆阳街道潘寨村“‘豆’好商量阳光调解室”,调解员许永强从村里的豆腐生意聊起,又说到兄弟俩多年的情分,慢慢解开了哥哥的心结,顺利化解了矛盾。

 

  潘某激动地说:“这个调解室处理事情公平公正,我们心里踏实。”

 

  “相比于去法院起诉,我们更愿意到调解室来化解矛盾,调解员不仅能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调解室也有家的温馨。”在村民鲁国干看来,调解室的成立,让村民的心声有人听、呼声有人应、难题有人解,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及时处理,幸福感满满。

 

  “不要急,坐下来吃点东西,喝杯茶,有事慢慢说……”在仙台镇布杨村“晓亮谈心屋”,调解员杨晓亮正在调解因大棚被风刮倒产生的纠纷。

 

  杨晓亮特意在调解室摆上了糖果、茶水,他说:“既然是谈心屋,就应该有轻松的氛围,先让当事人坐下来‘吃好’‘喝好’,这样才能聊好,调解好。”两个小时后,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

 

  “邻里之间,哪有什么深仇大恨,很多时候都是‘憋着一口气’,只要能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谈,矛盾基本上就能化解。”杨晓亮说。

 

  调解员既注重以情动人,又依据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进行合理引导,并根据分析和沟通结果,提出合理的调解方案,努力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还将人民调解工作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与普法工作结合,与基层治理结合,实现了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的有机融合。

 

  据统计,约80%的矛盾纠纷在村、居委会一级得以解决,另有约16%的问题在乡镇(办事处)一级化解,压实了基层治理底板,绘就了人民调解“新图景”。

 

  4 满“格”服务 解锁基层善治幸福密码

 

  叶县每个村都有调解员,为啥还要设置品牌调解室?

 

  近年来,任店镇月庄村因发展韭菜产业,村民之间、村民与商户之间经常产生矛盾,但由于韭菜产业产生的土地矛盾、经营矛盾需要专业调解员去做,而且以前村里的调解员没有明确任务分工,谁有空了谁去调解,在“都能管”的情况下,就变成了“都不管”。

 

  如何破题?叶县在提升调解队伍的专业素养上下功夫,根据月庄村韭菜产业的实际情况,“韭香品牌调解室”应运而生,至此,越来越多的品牌调解室为叶县调解工作再添“生力军”。

 

  品牌调解室吸引了调解技巧高、经验丰富、具有相关行业专业领域知识,或者善于学习的调解员、村干部、律师和退休干部等人员加入调解队伍,实现了调解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特色化、品牌化。

 

  依托品牌调解室,叶县司法局与乡镇(街道)同向发力,组织指导各村(社区)两委进一步构建起“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让调解员充分发挥网格员的作用,做到群众需求在网格发现、民生实事在网格解决、矛盾纠纷在网格化解,通过精细化服务让群众“幸福满格”。

 

  “处理羊吃麦苗矛盾、排查夏季火灾隐患、调处浇地用水矛盾、清理堵塞河道……”在盐都街道程寨社区“称心如意解忧站调解室”纠纷“六小”工作法登记表上,详细记载着调解员处理过的每件小事。

 

  从排查小隐患到处理小纠纷,从处理小问题到调处小案件,从解决小需求到改善小环境,程寨社区党支部书记程纪长说:“可别小看了品牌调解室的‘六小’工作内容,解决的都是群众最关心的事儿。”

 

  龚店镇龚东二村“和美说理室”调解员尚现旗在田间走访时发现,两名农户正因为浇麦用水发生矛盾,尚现旗及时介入,第一时间解决了问题;在走访中,保安镇一村“和谐谈心室”调解员岳娟发现村里老人的社保信息没有及时认证,主动帮忙认证;张老汉家里缺少劳力,正为收麦子发愁,叶邑镇东止张村“一心调解室”调解员和村干部告诉他,今年收割麦子的活儿,调解员“包了”……

 

  为激发村级调解员的活力动力,叶县制定印发了《叶县专职人民调解员管理办法(试行)》,并同步制订了培训计划,定期对调解员进行专业知识和调解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调解员的法治意识、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

 

“看似是品牌调解室的‘小课题’,其实是答好了基层治理的‘大问卷’。”叶县县委书记文晓凡说,品牌调解室精品化、专业化建设,使小空间迸发解纷大能量,是人民调解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有益探索,是高效能治理在基层的具体体现,这些善于调解邻里矛盾纠纷的“土专家”,既是群众眼中的“和事佬”,更是党和政府化解矛盾纠纷的“好帮手”,激发了基层治理的新活力。

 

来源:河南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