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平顶山市司法局!今天是:

| 繁体 | 网站已支持ipv6

平顶山:普法形式出新 法治精神入心

发布日期:2025-01-15 来源: 浏览次数:


  心贴心、面对面、点对点普法模式更加接地气、越发聚人气……全省“精准普法基层行”活动开展以来,平顶山市紧贴群众法治需求,不断增强普法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实现“点对点”靶向精准普法,一系列内容轻松活泼、形式多彩新颖的普法产品让群众频频点赞,群众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不断提升,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愈发浓厚。

  法治夜话 让法律从纸面走进生活

  “今天咱们就是拉拉家常,有什么工作、生活上的法律问题都可以聊聊。”

  “如果请别人来家里帮忙做事,出意外了需要赔偿吗?责任怎么划分?”“兄弟之间,怎么合理分配赡养老人的义务?”“别人家排水管道修到我家地界上了,怎么办?”……

  1月7日晚,在鲁山县鲁阳街道阳光社区,鲁山县司法局工作人员、律师、居民围坐在亭子边,你一言我一语,开展面对面、心贴心的乡村法治夜话活动。

  “白天普法没人在家,晚上在家没人普法。”鲁山县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基层普法实际,他们充分利用傍晚农闲时间错峰送法到村(社区),创新开展乡村法治夜话活动,在唠家常中说法、以身边事释法,把实用的、村民想听的法律法规知识送到群众身边,实现精准普法由“上”到“下”全覆盖。

  几条板凳、几杯清茶,大伙围坐在一起,聊农事、话法律,小院里、老树下都是会场,家庭琐事、邻里纠纷皆为话题。

  在乡村法治夜话活动中,工作人员将法律法规融入家常,用“鲁山普通话”讲着小案例,诠释着法治大道理。村民与工作人员聚在一起,由被动听变主动说,纷纷提出自己在法律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有村民提出意见:“村里民宿多,能不能定期下来做法律指导,避免因不知法出现违法行为被查处,影响经营发展”。还有人建议:“一些村民法律意识不强,碰到问题只会发泄情绪,吵吵闹闹,你们要多下来普普法”。针对村民的问题,普法志愿者现场一一解答。

  “每次乡村法治夜话活动开始前,我们都会组织工作人员入户走访,倾听民声,了解群众的法律需求,梳理汇总并及时跟进开展精准普法。”鲁山县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该县共开展乡村法治夜话活动200余场,帮助解决法律问题800余人次,现场化解矛盾纠纷50余件,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00余条。

  为让普法供给紧扣群众需求,进一步提升普法效能,平顶山市司法局从群众的实际需要、重点关注出发,努力尝试按需分配个性化推送。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对症下药”,区分不同年龄层和各类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私人订制式、点单式普法,将法律知识精准投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既愿意听、听得懂、学得会,又用得上,实现普法供给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提高群众对普法工作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推动全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因地制宜 打造精品化普法宣传阵地

  “你把法讲得可明白,俺正愁手头的事咋办呢。”农闲时节,在鲁山县熊背乡大年沟村闫玉峰老人的“法治小院”里,村里的专职调解员正在向村民讲解法律知识,大家仔细聆听,对不理解的地方及时提问,气氛十分和谐。小院的外墙上设置了法治宣传栏,上面的内容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房间内是法治书屋,就连院内的墙壁上都贴满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法治故事宣传画,法治文化在小院里展现出了勃勃生机。

  据了解,自“法治小院”建成后,累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70多次,参与群众2000多人次、学生3000多人次,法治文化悄然融入群众生活。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年来,平顶山市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在精准普法中的助推器作用,以打造特色法治文化阵地为抓手,将法治文化与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有机融合,挖掘并打造法治文化风景带。

  鲁山县是墨子故里,墨子主张“天下万事皆有法”“莫若法天”,该县据此建设了墨子古街法治文化园区;该县张官营镇不仅有正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屈原庙,还有屈庄、屈子柏等遗迹遗存,屈原主张“修明法度”,这里建起了屈原法治思想文化园;唐代廉吏——鲁山县令元德秀不畏权贵、关爱百姓,鲁山人民为报答元德秀为民请命、教民有方、惠及百姓的功德,筑起琴台(《汉语大辞典》称它为全国四大琴台之一,现为平顶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县又建起了“琴台善政”法治文化园;此外,还有讲述“法”字演变的“法源碑”挺拔地矗立在该县仓头乡仓颉文化广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这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走进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鲁山县下汤镇林楼村,法治漫画墙尤为显眼,法律法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涂鸦跃然于墙面之上,村民在家门口即可学到法律知识,感受法治文化的魅力;该镇和尚岭村采用“游玩+普法”模式打造的法治文化游园,成为群众假日出行的网红“打卡”地;梁洼镇鹁鸽吴村在血沃豫西的革命先锋吴镜堂故居旁,打造了“继承烈士遗志、传承红色基因、传树文明家风”的家风巷,法治文化与传统家风文化在此交相辉映。

  在平顶山市,像这样集普法教育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基层法治文化阵地遍布城乡,形成了县(市、区)有法治公园、乡有法治广场、村有法治长廊的阵地集群。通过阵地建设,法治文化宣传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形成了立体化普法宣传网络,进一步增强了精准普法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

  结合文化 普法宣传教育创新更走心

  “政通人和民心暖 法严风清国运昌”“事事依法家兴旺 人人守规家平安”……1月7日,在鲁山县辛集乡辛集村法治小摊前,来自县书法家协会的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一副副书写工整、寓意美好的法治春联蕴含着深刻的法治理念,在为群众送去新春祝福的同时,也把法治精神送进了千家万户。

  “拉横幅、发传单是‘老一套’的普法方式,进入新时代,精准普法也需要新的打开方式,普法得有新花样。”鲁山县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通过不断创新形式、拓展渠道、丰富载体,开展了集图文并茂、视听结合、雅俗共赏于一体的精准普法宣传活动。

  创作普法文化作品。该局联合县文联、县书法家协会举办了“法治鲁山”书法邀请展,展出作品100余幅;联合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作协、县摄协开展河南鲁山“法治杯”全国征文大赛、河南鲁山“法治杯”全国摄影大赛,收到文稿500余篇(幅);借助鲁山花瓷、剪纸、泥塑等地方特色载体,融合精美传统花纹、法律知识等内容,通过在非遗作品上雕刻法治图案、法治名言警句,实现非遗文化与现代法治的融合与共生。该局还编辑出版了《法润鲁山》,全面收录该县原创普法文创作品,直观诠释法治精神,生动展示法治成果,实现了文创与普法的双向奔赴。

  唱响精准普法金曲。该局创作了《高歌宣传民法典》《青天虎穴掏心》等一批彰显时代精神、体现人文历史、具有鲁山风貌标识的普法表演产品,在全县25个乡镇(街道)广泛开展巡演。

  开展网络精准普法。该局以互联网思维深耕“智慧”普法,出台《关于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开展精准普法的意见》,构建“法治鲁山+”新媒体矩阵。发布法治宣传小视频40期、以案释法小视频40期,在《鲁山简报》开辟法治专栏90余期,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制作《法治在线》栏目,已播出8期。

  近年来,平顶山市秉承“寓学法于休闲中”的理念,将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乡村文化建设相结合,广泛吸纳文化工作者、文艺爱好者、非遗传承人,将他们培养成“法律明白人”,创作并征集法治书画、剪纸、春联等文艺作品。通过“文化+普法”、网络精准普法的形式,将法治文化嵌入当地传统文化中,深入开展新媒体普法,使法治宣传教育更加生动、直观、活泼。

  “眼下正值‘八五’普法的关键节点,落实落细普法工作是我们发挥职能、助力高质量发展、推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平顶山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以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工作着力点,不断创新形式,精准对接各界需求,进一步做好普法多点突破文章,推动普法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基层治理、融入法治实践,用高质量法治宣传教育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源:河南法治报